2015 年以来,福建省晋江市妇联在全省首创枢纽型社会组织试点项目“白兰花家庭驿站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嵌入家庭工作,为居民提供综合性的家庭服务,将妇联组织的服务和活动延伸到每一个小家,成为社区治理创新多元化的新载体。
从“四点钟学校”到“家庭驿站”
截至 2021年10月,白兰花家庭驿站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共开展活动1036场,入户走访 4910户,累计服务对象超15万人次。
覆盖十几万居民的服务新模式,起源于对儿童福利项目的拓展尝试。
2014年,福建省妇联提出了要做好新时期家庭工作的要求,各地纷纷开始着手探索。“当时,我们都在思考要如何创新模式,做好新时期家庭工作,已经成立两年多的‘儿童之家四点钟学校’项目进入了我们的视线。”驿站筹建组成员、晋江市妇联办公室主任邱钰婧回忆道。
|
晋江市妇联白兰花家庭驿站开展“书签绘童梦,童心永向党”儿童阅读分享会活动,社工讲述分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故事 受访者供图 |
“儿童之家四点钟学校”是晋江市一个成熟的儿童福利项目,针对双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下午放学后家长无暇顾及、教育管理缺失的情况,晋江市于 2013年4月发起“儿童之家四点钟学校”,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为广大小学生提供课后学习、娱乐、 托管等服务。截至2014年年底,晋江市共设立15所“儿童之家四点钟学校”,累计托管儿童超过 2000 名。
邱钰婧说:“已有项目成效不错,我们认为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一个综合性的家庭服务驿站项目。”
晋江市妇联争取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晋江市启航社工服务中心参与项目服务运营。2015年6月,在“儿童之家四点钟学校”基础上拓展而来的首个“白兰花家庭驿站”成立,其功能是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妇女、儿童、家庭等专项服务。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据晋江市妇联主席许清心介绍,“白兰花家庭驿站”始终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形成了晋江妇女儿童家庭领域服务的独特理念。
首批家庭驿站建立前,晋江市妇联曾在全市进行摸底调研,梳理了不同居民类型社区的需求,最终选取了三类社区作为项目试点社区,分别为新晋江人集聚较多的商业型社区、混合型社区、农村型回迁安置社区。基于社区内居民的工作生活特征,驿站确立了每周6天的开放服务制。
承担项目日常运营的晋江市启航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黄芳介绍,驿站建立之初,社工们通过社区走访、问卷调查、家访和访谈,获取了社区内家庭的第一手资料,从家庭需求出发,制订服务计划,稳步推进驿站服务项目化。
谈及与驿站的“缘分”,王厝社区的回迁居民吴芳娥表示,最初就是想让孩子放学后有个写作业的地方。听说社区有个“四点钟学校”,可以辅导孩子的课后作业,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儿子前来。驿站在“四点钟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后,吴芳娥也成了驿站的常客,时常和邻居们一起学做甜点、制作手工等,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
黄芳将家庭驿站的服务项目分为四大类:促进女性发展、维护妇女权益、关爱儿童成长、助力家庭和谐。针对经济困难的女性,推荐其参与“白兰花家服计划”,习得就业技能;调动调解员、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展“守护她权益”妇女维权系列活动,开设“妇女维权”线上宣传专栏;通过“阳光妈妈义工坊”“妇女手工协会”等团体组织爱心义卖。
项目实施以来,社工们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等专业社会服务,共介入跟进婚姻调适、权益保护等个案累计528个。
带动基层社会治理
“白兰花家庭驿站”新型“枢纽式模式”同时也发挥出家庭服务领域外的基层治理作用。
在黄芳看来,所谓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基于对社会力量的整合和对其他社会组织的凝聚,实现社会力量枢纽型功能建设的社会组织。同时,枢纽型社会组织也承担着政府的部分服务功能,是创新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提供社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融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1年9月,福建厦门、莆田等地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本土确诊病例,晋江市妇联紧急响应,及时调整4个“白兰花家庭驿站”、30家“儿童之家四点钟学校”、15个妇女援助服务点的服务模式。来自“白兰花家庭驿站”组织的85名志愿者主动参与到基层疫情防控中,发挥社工专业优势,打造“项目不打烊”“服务不减少”“联络日常化”的运行模式。
通过开设“白兰花家庭服务驿站”,晋江市已形成 “三工”(社工、妇工、义工)合作的服务队伍,通过“四社”(社工、社会组织、社区、社会资源)的联动方式,切实满足社区妇女、儿童及家庭要求。晋江正通过群团组织和女性社会组织在促进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以及居民自治方面的良性互动,贡献基层社会治理的“晋江经验”。
(记者 毛炜达)